“浊”混乱之意,“浊世”佛教称之为尘世。这里就姑且借以为意,以“浊世”为引,浅说其网络关联… …
——题记
从1969年至今,世界因为一样东西而变得日益亲近。而互联网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,应该是94年的事。或许,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。但无可否认,互联网在给了我们从来未有的便利的同时,也引起了世界性的轩然大波。
在未真正涉足互联网之前,我同大多数人一样,对这个名词是半分好奇半分惧。而当真正接触到它的时候,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奈感。就如同“金钱”一样,本身不过是一便利与人的工具,却因为人类自身缺陷而成为罪恶中的无辜之源。
很多人都会对这个被人刻意营造的“虚拟世界”有着不同的解读,信任与不信任、存在与不存在、虚幻与真实、沉迷与敌视;这是互联网的魅力,同时也是互联网的悲哀。
当诸多人抱怨“网络害人”的同时,又可曾真正思考过究竟是“网络害人”还是“人害人”?
没有人无法形成一个社会,没有人也无法造就一个网络,这事物的本源还是人。互联网就像一张白纸,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涂抹上属于自己的颜色。
当一个看似虚拟且具有庞大空间、同时又有别于现代社会的事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,我们的眼光该是把它与现实社会隔离还是联系?
曾经在互联网上热闹一时的“铜须门事件”,说的是一个忍无可忍的丈夫在网络上揭发自己的妻子与“铜须”(网名)的出轨行为。一时之间,同情的、声讨的声音铺天而来。在此之后,网络“狗仔队”查出铜须的真实身份,其照片与女友照片、甚至手机和家里电话全部被公布于众。一时间,“铜须”的家人、朋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骚扰,甚至有人索要他的性命。这所谓的“虚拟恋情”,居然会给真实家庭带来如此剧烈的反弹,而之后的一系列事态的发展,直接反应了公众对失德者的愤慨之心,却也暴露了网络中对于隐私保护的缺失,以及众多看官不负责任的借题发挥的失德之举。
种种事实表明,互联网中的所谓“虚拟”,其实相当部分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,至于利用网络进行各种现实活动的,更是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“虚拟”。如何正确的看待互联网,成为了时下上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曾看过一篇关于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文章,其中列举了三大缺失是造成青少年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:一、“父亲功能”的缺失;二、游戏缺失 ;三、同伴的缺失。很明显,这是由当今社会现状的弊病留下的后遗症。可怕的是一些“受害者”的家长们却由于了解不深而误把互联网当成“罪恶之源”,单纯的认为只要灭其物,就可断其根。而浑然不知犯了治标不治本的错误。
互联网,说穿了不过是现代社会现状的一个折射物,间接的反应了社会的各个层面。这不单单只是互联网的问题,这应该是社会性的问题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网络进入千家万户,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,而因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他、怎样的方式对待它,亦成为现今众多上网者最需要去寻找的答案。就好比当敲门声响起,我们永远无法预知门外的那个人是善是恶一样,我们同样无法在网络上预知陌生人的好坏。
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往往习惯把互联网与现实分开。总觉的在网络中是可以肆意纵情、无拘无束的地方。而当互联网与现实相碰撞所带来的问题呈现在阳光下的时候,常常是手足无措的。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,互联网永远无法脱离人而独立存在,而人的不断叠加组织后亦形成了社会。因此,人又怎么可能真正的让现实社会和互联网分而自治?我们甚至可以好不夸张的推断,互联网的本身其实就存在社会性与现实性。当我们在频繁倡导社会文明的时候,是否认识到所谓的“社会文明”中也涵盖了互联网中的“社会”。所谓的互联网不过就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,既不该是我们“游戏”人生的地方,更不会是我们无度宣泄情绪的场所。
神秘不过是人们刻意营造的华丽外衣,而拨开这层外衣,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它是平反而朴实的。在大力倡导各种社会文明的今天,遵守各种社会准则对于我们仿如家常便饭一般平常。但对于互联网文明的认识与遵守,却因为认识的误区而形成了盲点。作为网民,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:互联网不神秘,它终究只是一个社会窄点,它终究和平凡社会一样需要“社会文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