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七夕夜发这样的帖子,实在有点晦气。但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的痛哭流涕。
我们只有一个地球,所有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...!!
五十年代,在长江流域和附近的水域出没的白鳍豚数以万计;1999年进行调查时,浩浩江波中只遗下13条。2007年8月8日,在多次科学考察仍没有发现任何白鳍豚之后,科学家无奈宣布“我们失去了一种罕见的动物种类”。至此,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。
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
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两千多万年,只在中国长江出没的白鳍豚,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。
2006年12月13日,由瑞士人August Pfluger发起的长江考察结束,然而结果令人失望:考察团在为期6周的航行中未能找到一只白暨豚。August Pfluger说:“就算是还有一、两只白暨豚得以幸存,我们也不认为它们还有生存的可能。”
“我们来得太晚了,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悲剧,我们失去了一种罕见的动物种类。”白暨豚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哺乳动物。
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《皇家协会生物信笺》期刊内发表报告,无奈地正式公布白鳍豚绝种。
他们说,白鳍豚要面对这个厄运,其中一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,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,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,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。生态学家形容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,并非意外和不小心造成,而是人为因素带来的恶果。
在五十年代,在长江流域和附近的水域出没的白鳍豚,达到数以万计,一整个族类的哺乳类生物在这么短时间内完全灭绝,实属罕见。科学家在1999年进行调查时,发现长江只遗下13条白鳍豚,当时已把它列为濒危绝种生物。
科学家指出,白鳍豚是过去一千五百年哺乳类生物进化过程中,第四种人类知道的完全绝种的生物,对上三种是在17世纪消失的马达加斯加狐猴、西印度鼩鼱和塔斯曼尼亚虎。
率领专家小组观察白鳍豚的英国生态学家杜维说:“人类损失了一种独特和充满魅力的生物品种。白鳍豚在地球上消失,表示进化生命树上有一条旁枝完全消失,显示我们仍然未做好保护地球的责任。”
杜维与中国政府的科学家合作,在三峡至上海全长1669公里的长江流域视察,但连往常经常发现白鳍豚的热门地点,也发现不到它们的踪影。他们发现渔民即使不是捕捉白鳍豚,但他们使用线和鱼网,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。
白鳍豚,早在秦汉时期已被人发现及有历史记载,有“长江女神”、“长江美人鱼”的美誉。
估计白鳍豚是我国发行特种动物纪念币中第一个灭绝的动物,以后只可以在纪念币上和博物馆看到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忏悔吧!人类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很遺憾,我至今還沒看到過活的白鰭豚
倫敦動物學會動物學研究所的薩繆爾·特維博士是這份科學報告的執筆作者之一,昨日,非常忙碌的他接受了早報記者的採訪。
東方早報:您是去年12月那次考察活動的帶頭人嗎?
特維:不是,我只是負責協調工作的科學家罷了,我是這份報告的執筆作者之一。
東方早報:是誰發起這項考察?
特維:是由瑞士白鰭豚基金會(Thebaiji.orgFoundation)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發起的。我們倫敦動物學會是合作組織方之一。
東方早報:據英國媒體報道說這份報告確認白鰭豚已經滅絕。
特維:不,事實上我們考察結果認為,白鰭豚很可能已經滅絕。去年我們用了大約6周時間尋找,一頭白鰭豚也沒有發現。就算是還有一、兩頭白鰭豚得以倖存,我們認為它們生存的可能性也很小。
東方早報: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,50年內未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。
特維:50年是一個普遍的定義,但是具體物種要具體分析。對於白鰭豚這種歷史悠久、本來就已經瀕臨滅絕的生物,我們六國科學家採用了科學的方法來監測,仍沒有尋找到,這就很能說明白鰭豚數量銳減的問題了。50年的觀測年限對於瀕危物種來說太長了。
東方早報:您看過活白鰭豚嗎?
特維:噢,很遺憾,我沒有。我對水生野生動物研究了多年,但是至今仍沒有觀測到一頭活的白鰭豚。我知道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一頭人工飼養的“淇淇”,它5年前也已經死亡了。
東方早報:您認為白鰭豚可能滅絕的最基本的原因是什麼?
特維:是人類活動。包括捕魚器具對白鰭豚的誤傷,河流中的污染物排放,以及水上運輸繁忙等等。像“白鰭豚基金會”這樣的組織太少了,情況實在太糟糕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忏悔吧!人类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人类灭绝首种鲸类
科学家们称,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,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灭绝的鲸类动物。
据介绍,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,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,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,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。科学家们说,在历年收集的标本中,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%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。
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,为中国长江所独有。监测显示,上世纪90年代初,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已由之前10多年的400头降到150头以下。
美丽的“长江神女”
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头白鳍豚
最后一只白鳍豚↓也离开了我们!
或许很多年后,我们只能从纪念币回忆它的身影
再见了~ 那可爱的身影将永远止于书本、照片、记忆...
白鳍豚只是其中之一: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逼近人类
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前,物种的产生与灭绝受自然规律影响,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,然而当人类 登上历史舞台,野生动植物的梦魇也就开始了。可以说野生动植物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,当某一物种灭绝,这种基因也就消失了,生物的多样性也就在这样一场内场灾难中大打折扣! 大家马上共同行动,共同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和生物
地球上生活着500~700万个物种。植物学家彼得.拉文称,在过去200年里,仅一个物种——人类就威胁着地球上所有其它物种的生命。同时,人类也让自身的文明陷入了危机。“如果将人类文明视为一叶顺流而下的小舟,那么我们正行驶在危机四伏的湍流之上。我们必须撑好舵,找一条安全的水道行驶。”…>> 详细
华南虎
我国特有的虎种,生活在我国中南部,是最小的几个老虎亚种中的一种。雄虎从头至尾身长估计2.5米,体重接近150公斤;母虎更小,身长估计2.3米,体重接近110公斤。估计世界上仅有20-30只野生华南虎,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。现在世界上还有47只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
非洲犀牛
在东南非的天然动物园里,有一种体态十分笨拙的大型动物,三三两两,或优游灌木林下,或嬉戏浅水塘中。它们伸着脖颈,昂着头,两个奇特的犄角冲天而立,显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。这就是有名的珍贵动物非洲犀牛。
白鳍豚
属于喙豚科。吻突狭长,长约300毫米。额部圆而隆起。背鳍三角形,位于身体的3/5处,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。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。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、安徽、江苏段的干流之中。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,有“活化石”的美称。由于数量奇少,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。
兰色黄色毒蛙
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动物园里,一只蓝色毒蛙趴在树叶上。这种毒蛙分泌的毒液能够麻痹甚至杀死它的敌人。由于生存环境遭受破坏,这种毒蛙已经成为频临灭绝的众多有毒蛙类中的一种。
■太阳“同伴”星说
科学家怀疑太阳系内隐藏着一颗太阳的“同伴”星。它每隔6200万年就会靠近太阳,如有外太空彗星要撞向太阳,“同伴”星就会挺身而出撞击彗星。这样,彗星的轨道就会发生偏转,随后撞向地球。
■星际气云说
科学家还提出了一种推测,称引发地球周期性物种灭绝的原因在于太阳系星际气云。他们认为这些气云会适时引发地球气候骤变,导致地球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纷纷灭亡。
■“火山”说
科学家认为,地球内部物理也存在一种循环,决定地球内部物理结构每过6200万年就“骚动”一次,导致地表及地下火山喷发。悬浮在大气层中的“外衣”的屏蔽作用,导致阳光无法照到地面,地表温度急剧下降,最终许多生物活活冻死。
人类改造自然是福祉还是灾难?
直接猎杀
最初人类猎杀动物目的是取得果腹之食,蔽体之衣,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,人们对生物的需求量更大了,大规模的捕杀造成了很多物种的灭绝,同时人类扩张自己的领地,与野生动物又有了利益的冲突,于是也有许多物种因为这个原因而灭绝了。
外来种的引入
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生存的物种之间往往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,任何物种都不能无限地发展,总会有天敌制约它。然而当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的时候,这种生物很有可能如入无人之境,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,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。
破坏栖息地
通常情况下某些物种在一个地区生存久了以后,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,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,改造环境。与此同时也通过自然选择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与依赖。当生境一旦遭到破坏,物种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,因而灭绝。
生境破碎(岛屿化)
物种生存的环境往往被大洋、河流、高山、谷地所分割,在不同地域的物种因这些障碍所不能交流,进而隔离。当人类大刀阔斧地改造自然的同时,道路、城市、水库等等这些人工设施也就人为地将生境划分为很小的斑块,这对动物的生存、物种的存留极为不利。
环境污染
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前,物种的产生与灭绝受自然规律影响,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状态,然而当人类登上历史舞台,野生动植物的梦魇也就开始了。野生动植物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,当一物种灭绝,这种基因也就消失了,生物的多样性也就在这样一场内场灾难中大打折扣。
长毛象
帝鳄
脊鲨
古海龟
灭绝后的海洋
在2.5亿年前、二叠纪未的物种大灭绝之前,海洋是简单生物和复杂生物和平相处的家。但大灭绝之后,复杂生物取代了简单生物,前者数量是后者的三倍,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。这反映了今天复杂的可移动的生物如蜗牛占主导地位,而简单的固定不动的生物如海百合日趋减少。海百合生有长柄支撑的花状躯体,通常粘在海洋的深水底部,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。
灭绝后的大陆
在以前的灭绝中,最大的动物都不能适应,对蟑螂来说,这将是最佳的时间。活下去的将“绝大部分是我们称为害虫的那些物种”。事实上,大型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。超过200千克的哺乳动物是最易灭绝的,这种物种中的80%已被列为濒临危险或者刚刚消失。濒临危险的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大猩猩、虎、海牛和犀牛的一些种类。巴杰利发现,鸟类的情况也类似。鸟越大,处于灭绝边缘的几率越大。
结语:大灭绝之后必然是一个景象凄凉的世界,他们称其为“死亡地域”。如果人类依旧幸存,地球的元气很可能永远恢复不到最大限度。过去5次大灭绝中:“死亡地域”延续时间最短的一次是20万年,最长的一次是3百万到9百万年。
但是未来取决于今天。拉文说:“在我们尚有世界的时候,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一个世界而,在这个世界里,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不应再很快流逝和消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