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一口气完成了三篇论文.在做服装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时,颇有感慨。
中国有句古语叫“先敬罗衣后敬人”。无独有偶,西方也有句俗语:“你就是你所穿的!”(You are what you wear!)。
马克·吐温:
服装建造一个人,不修边幅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影响力的。
罗伯特·庞特:
服装是视觉工具,你能用它达到你的目的,你的整体展示——服装、身体、面部、态度为你打开凯旋、胜利之门,你的出现向世界传递你的权威、可信度和被喜爱度。
乔恩·莫利(形象设计大师):
那些穿着不合身的化纤西服、陈旧的衬衫和耀眼的领带的人,没有机会走到公司的高层 。
讲的基本都是统一道理,你穿什么,你就是什么。常见有人驳斥“以貌取人”,也不过就是说以皮相取人之高低。而这衣服——人的蔽体之物难道不是与之异曲同工?却能于现代拔高至此真可谓五十步笑百步...
然,除了无可奈何,真不知道剩下什么...
若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,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,然人是以群居而生的生物,都身处于社会之中,行为自然就有了社会制约性。
在远古,服装的功能不过是御寒,遮裸是它作为文明的标志。自从有了阶级,尤其进入现代社会后,它便成了自我展示和表现成就的工具。在这个快速穿行的世界里,你只有一分钟告诉人们你是谁,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。而只有留给人们好的第一印象,你才能开始第二步。
心理学上有两个效应,一个是“首因效应”,另一个叫“晕轮效应”。
什么叫“首因效应”?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事物首次印象的深刻记忆,如果首次印象较好,便认为今后一直会很好,反之会认为今后会一直不好,即人们常说的“第一印象”。而“晕轮效应”也称为光环效应,即因某人或事物某一方面较好进而认为其他方面也会很好。无论是对错大部分人都依赖于第一印象的信息。而人,无论是谁也不可能改变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。
不得不承认,这是一个“以貌取人”、视觉挂帅的年代,若你衣衫褴褛,貌不惊人...就别指望无所改变而被人赏识...这个年代是不会有三顾茅庐、伯乐识良马...
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宁愿每天回家啃白面包也要买阿玛尼上班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千元去音乐会打瞌睡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即使大字不识几个也要煞有其事的布置书房,并在里面购置豪华书柜、和图书。
...
在这个烦琐的社会中穿行,服装仿佛就如同天气一样,无论是好是坏,别人都能注意到,不会有人特地的警告你,但它却总是潜移默化的传递所谓的“社会阶层”,在大部分社交场所,你要看起来就属于这个阶层的人,就必须穿得像这个阶层的人。
并不是说这样就有多么不好,但若一切都变得如此表面化后内在的修饰又有几人能去注意?不尽想起了如今带点畸形的审美取向,真是莫怪有人语出惊人:西方哲学死了...中国文人都是卑鄙的...
是呵... 或许这就是安逸的弊病。